大家好,我是 結語 JYu,目前是一名後端工程師,同時也是好想工作室 Backend Camp 的 Mentor。

好想工作室即將開始招收新一梯次的 Backend Camp 成員了😁

🤔 好想工作室?

好想工作室是一個在台南的資訊聚落,目前位在友愛市場二樓,裡面有著很多對資訊科技充滿熱情的人。

在工作室裡面,有些人是進駐者,就是從事軟體相關產業的人。

也有些人是學員,也就是來這邊全職學習軟體相關技術的人。而學員分別隸屬於不同的 Camp。主要分成三個 Camp:Web、Backend 和 Android。

現在的好想工作室是 3.0 版本,相比於 2.0 又新增了親子共同工作空間、完整的廚房、簡易的健身房,幾乎生活所需都可以在這邊完成 ✅

更多好想工作室的資訊可以參考 FB 粉絲團

📝 Backend Camp 培訓方式

一、自學

Backend Camp 是以自學為主,基本上 Mentor 會給你一個大致的方向,或有時會有一些小作業。

這些都不是強制的,也不會押 Deadline 給學員。如果學員有自己想研究的方向,我們都是尊重,並盡量協助。

雖說如此,如果學員過於懶散,或是偏離後端領域太多,Mentor 還是會去關心一下喔😉

培訓過程中,不會有答案,也不會有很詳細的規劃。學員在每天、每個禮拜、每個月甚至到這半年想要達成什麼,都是仰賴學員自己做決定。

我們並不是放牛吃草,收進來就讓學員自生自滅。我們希望的是,學員有經過自己探索、消化並吸收後,並能試著歸納出自己的學習方向、方法、步調和目標等。

讓學員按表操課可能可以讓學員省去很多探索的時間,但只要不再有課程表,學員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再朝什麼方向再進化了,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對於軟體工程師來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當然,如果有任何問題,不管是技術上、求職上甚至是心情上的問題,都可以找 Camp 的成員們聊聊,聽聽大家想法,再做決定~

二、Camp 和學員共同進化

培訓這件事情不可能是完美的,畢竟每次學員的組成、人格特質和程度都不同。

我們的培訓模式一定會有缺陷,但我們會持續反思並和學員進行討論,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員變得更好。

例如在第 10 梯的時候,我們有看到學員不太知道如何對某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分享」這件事情上也比較缺乏架構,所以在第 11 梯的時候,開始了二到三週一次的後端分享會。在進行分享會的過程中,學員們也從一開始的東拼西湊、缺乏架構,變成井井有條並能緊扣主題。

此外,我們也發現一開始從業的軟體工程師可能在時間管理或目標設定上,會有一些困難。所以今年我們也特別設計了一個作業,模擬實際上會遇到的工作情況,如時程安排、需求確認。學員也從一開始根本不敢跟(假)業主確認需求,只看著規格書硬做,導致浪費時間。到後面能主動想到規格書上可能未盡的事項,也能對單一個需求提出多個解決方案,並跟(假)業主討論。詳情大家可以參考學員 Wade 以這個作業為主題撰寫的鐵人賽文章

說實話這些模式都沒有很創新,主要想講的就是:Backend Camp 的培訓模式,是會隨著學員的需求、上一屆學員的反饋和 Mentor & 小 Mentor 的經驗,而有所調整,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當然,每次的調整我們都會和學員說明清楚目的和流程,並讓學員自己評估參與意願。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工作室鼓勵分享交流,並沒有侷限在資訊領域。

來到這邊的學員,過去的經歷五花八門。我當下稍微想一下,就有專案管理相關、自己創業開店、消防員、半導體工程師……等等。

除了經歷五花八門,「身分」也是很多元,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經驗。

以我自己為例,我剛進工作室的時候,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菜鳥大學畢業生。進到工作室之後跟大家交流,不僅了解到一些「社會經驗」,也開始對很多的行業有所理解。對我來說幫助很大。

除此之外,資訊領域日新月異,尤其後端基本上是包山包海,不同的人學習的面向可能就有所不同。所以面對同一個問題,只要願意提出來討論,也許就能得到從不同角度切入的看法。

說這麼多,我想引用前前任 Mentor Don 的一段話:

Mentor 和學員的關係不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

在我的學員當中,也有同時能夠成為我的 Mentor 的夥伴,也許我在技術方面可以成為他的 Mentor,而他在面對親情方面,也能夠成為我的 Mentor,我們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四、AI 時代下,還需要軟體工程師嗎?

AI 的出現無疑對各行各業都是衝擊。

我無意在此討論「AI 是否會取代軟體工程師」等議題,事實上,我覺得討論這個話題沒什麼意義。

我認為與其擔心自己什麼時候會被取代,還不如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所以在這個段落,我主要想分享的是,在 AI 出現之後,我們怎麼改變培訓方式。

我直接在這邊講我對 AI 的想法:

  1. AI 是工具,還是需要有人去使用它才能發揮作用
  2. AI 可以很快的做出 Prototype,但離做出 Production 還有很大的距離
  3. 好的詠唱師,能讓 AI 的表現更好
  4. 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往往不只有寫 Code
  5. 軟體工程師 和 AI 更像是合作關係,有了 AI 之後,軟體工程師可以做更多事情了

根據上面的這些想法,我們進行了以下調整:

🎯 培訓目標及學習方向

培訓目標

Backend Camp 希望培訓出能解決問題、終身自我精進,並且願意交流分享的工程師。

除了專案實作外,我們更希望學員能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主安排學習進度。

畢竟雖然學習的方向是後端,但在求職或工作時很常發生後端工程師需要去處理前端或伺服器的狀況。

學員必須要有面對陌生領域,也能妥善調查、規劃並且學習的能力。

所以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跟學員說:「我的建議是 XXXXX,但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去嘗試看看。」

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員不免會多走一些彎路,但比較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

培訓時間

學習方向

技術面

以上都不是硬性規定,如果學員本人有想法或需求,都可以提出來討論。

軟實力

除了技術之外,我們也希望幫助學員培養:

關於你/妳…

Backend Camp 希望招收符合以下條件的學員:

如果您有以下條件,我們可以聊得更多:

📎 報名方式與流程

報名分為兩個階段,流程如下:

階段一:自我介紹與分享

請回答 Code Block 裡面的題目,並依照以下格式寄送出 Email

1. 自我簡介 (現居 / 過去學 / 經歷等)。

2. 你認為自學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否有自學的經驗?

3. 你對於「分享」的看法是什麼?是否有相關的經驗?

4. 描述你對於「軟體工程師」的看法

5. 為什麼想學習後端的技術?有學習過 Web or Mobile 的技術嗎?

6. 想來好想工作室的主要原因?

7. 回憶過去,感恩、生氣、沮喪的經驗各描述一件事。

8. 請描述之後工作想要在的城市

9. 請分享你最近用到,覺得很好用的數位工具(網站、電腦程式、手機 App等等)

10. 描述你過去深入研究的主題(不限課業、興趣或是與朋友討論而進一步研究都可以)。

11. 請描述什麼是 API?並根據你的描述試著實作一個 API。請盡可能紀錄實作的過程。

<aside> ❗ 注意事項:

  1. 階段一的截止日期到 2025/6/8(日),如果有延長或是提早截止會更新在這邊。
  2. 我們收到信件之後,最晚在十個工作天內一定會回覆。如果超過十個工作天未收到回覆,歡迎再來信確認。

</aside>

階段二:面談

如果我們評估報名者有通過第一階段後,就會邀請報名者來好想工作室,進行一個 1 ~ 2 小時不等的面談。

此外,我們也會提供一份簡單的【實作題目】給報名者練習。

在面談中,我們會針對第一階段的問題和【實作題目】做延伸討論,也會確認一下報名者的價值觀適不適合 Camp。

面談並不是考試,過程中也許會出現技術,但都是偏向於討論。就當作一般的閒聊,不用特地準備什麼東西。

如果真的說要準備什麼,可能可以在面談前,先想清楚自己走這條路的目標和計劃是什麼。